2019年9月11日

談談熱身(二)實際操作


這次來談談熱身的實際操作。

強調一下以下要談的是比較偏入門的操作方式。目的在於讓人更容易清楚感受到腦內啡的作用,但過程的確比較單調。如果已經不在這個階段,當然也就不必死板的遵守這些方針。

◆隨時意識到腦內啡濃度◆

既然選擇了要熱身的玩法,就是希望能夠讓挨打者多少痛得舒服些。那麼說得簡單粗暴點,我們在實際操作上,可以乾脆把提升腦內啡濃度當成一種成功度的指標。先求成功操作一次,之後再來調整。

儘管每個人每個時候要的舒服比例可能都不太一樣,如果真的把腦內啡濃度衝得太高而變得只快不痛,或許也會有點美中不足。但腦內啡濃度高了,雙方往往可以比較盡情享受。反之若腦內啡濃度明顯不足以達到想要的效果就結束,那麼至少在痛覺刺激強度的操作上,恐怕也比較難以得到滿足。


◆器材◆

不一定要有很多件兵器。即使只有一件兵器或只用手,只要力道控制穩定,理論上也可以施作。

但如果能有幾件輕重各不相同的同類兵器,可能會更容易意識到腦內啡的效果。操作起來大概會更方便。

例如從比較不刺的木拍換成更刺的木拍,總是比皮拍換成藤條更容易進行比較與調整。

◆規律擊打◆

擊打的力道與頻率都保持規律,才容易感受到腦內啡濃度造成的差異。

而且人要精準做到三成力、七成力之類的力道控制,意外的不容易。但如果只是要維持一定的力道擊打,又或者是漸強、漸弱的改變,就比較能夠控制穩定。

◆計量表◆

以操作熱身而言,當挨打者主觀覺得「不希望強度或頻率再提高」時,即使當下還受得了,也應該要給出訊號。比較方便的方式可能是扭動身體或手腳微舉。

施打者也應該要仔細接收這些訊號,不要無謂的增加當下還不需要的強度或頻率。

以OTK、手按後腰等等的方式,會更容易察覺到許多肉眼不容易看出的身體扭動,也是很好的輔助。尤其前期可能不太需要使用太長的兵器,可行性上的問題也未必很大。


◆根據刺痛的強度來循序漸進◆

之前談到刺痛/鈍痛時也提到過,刺痛比較容易超標,以及愈輕、愈硬、愈長的兵器,愈容易打出更多的刺痛。

雖然也可能遇到例外,但如果找不到基準,也可以先把循序漸進的重點,放在控制刺痛的強弱試試看。具體來說,在兵器的選擇上,建議大致上是由重到輕,由軟到硬,由短到長。當然這只是個概略的準則,只適用於兵器性質沒有太大的差異時。

例如說,先用刺痛偏低的拍子打,如果還是太刺,就換更不刺痛的拍子。等到對現在的兵器已經快要無感,才換上更刺痛的種類。

◆摸索進展速度◆

腦內啡的分泌速度可以訓練,常挨打就會分泌得更快。相信這方面的個體差異很大,我也不敢說「一般而言」到底多快。

拿我自己當例子,我大概是每三~五分鐘,勉強可以感受到耐痛的程度上升小小的一階段。常挨打的時候也許是兩三分鐘就一階段吧。這個就只能請大家自己測試了。

◆偶爾往回退一步◆

發現一件兵器以同樣的力道漸漸打不痛,進而換了下一把更刺痛的兵器後,倒也不一定就要一階一階繼續往上爬。尤其在頭幾次操作時,也可以刻意換回刺痛已經略顯不足的上一件兵器,以同樣的力道擊打。

這麼做的好處,就是讓挨打者可以清楚感受到耐痛程度的上升。建立這樣的認知後,也才能更有信心執行下去。

◆消退速度◆

當人體不再承受痛楚,腦內啡濃度就會慢慢下降,但個體差異似乎也很大。例如有人停頓五分鐘,腦內啡濃度還在持續上升,但也有人停五分鐘就明顯下降了。

如果腦內啡消退太多,要重新熱身時往往會比一開始更辛苦。對於消退速度最好也是能掌握清楚。


◆痛/快比例◆

挨打會累積傷勢,增加痛楚。痛楚會刺激腦內啡繼續分泌,降低「痛」的比例,提升「快」的比例。

也就是說,挨打者的怕痛程度會一直浮動,而且有增有減。而熱身與否也不是一個 on / off 的開關,並不是只有「有熱身/沒熱身」這麼單純的問題。

希望一直痛得舒服,就要放慢增加痛覺刺激強度的步調。不希望只快不痛,就可以稍微加快步調。變化之妙存乎一心,在此就不一一贅述。

但如果尚未紮實的體驗過腦內啡的效果,不妨就把步調放慢,好好體驗看看有沒有辦法掌握到這個機制帶來的好處囉。不過當然不保證會成功XD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