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出「計量表」這麼個概念,比起沒有這個概念,到底能有什麼好處呢?
一、帶起溝通意願
只要雙方合意,試著一起建立計量表式通訊協定,就有了一個明確而好記的目標。
施打方會去思考,要如何看懂對方有多痛;挨打方會去思考,如何讓對方看懂自己有多痛。
挨打方自然會重視對方的感受,挨打方也自然會意識到自己其實有能力引導對方做得更好。
二、意識到層次
想著要能看懂/表達有多痛,就會花心思去探討這個計量表可以有哪幾個階段。
例如一開始可能找得出「不痛/痛得舒服/難耐」這三個階段,然後繼續磨合,也許就能再進一步分成九個階段。
能看懂更多層次,也就能夠有更豐富的感受。而且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本身,往往就能帶來成就感與喜悅。
三、意識到疼痛度的動態推移
建立了有一定層次的計量表刻度,就可以進一步發現,不只是靜態的各階段反應,疼痛度高低的推移過程本身,更有一種動態的美。
例如規律的持續擊打,也許就可以看到疼痛度指針呈「4>5>6」之類慢慢往上爬。一拍一拍打著,施打者可以看到對方漸趨豐富而明顯的反應,挨打者除了感受愈來愈豐富而強烈的痛覺刺激,也許還可以享受到促使對方愈打愈起勁而帶來的成就感。
又或者,再接一段故意控制在低疼痛度的時間,也許雙方就會想到,還需要多增加一個叫做「心癢難耐度」之類的計量表。
四、找到彼此偏好的區段
上述階段執行下來,等於是對彼此的喜好區段做一次地毯式的搜索。彼此單純用言語溝通,應該會更容易掌握,也就更知道該如何調整及溝通。
五、增加表內操作經驗
等品嚐過層次豐富之美,疼痛度變換的動態之美,也找到了彼此的喜好區段,雙方多半就會更強烈的意識到,把疼痛度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操作,有著不同於單純打到痛得破表的豐富樂趣,自然也就會增加範圍內操作的經驗。
這樣的操作與溝通經驗多了,就能回到前面的步驟,把計量表的內涵磨合得更豐富,又或者也可以開始建立第二個,第三個計量表。讓互動的過程中,能夠交換更多的訊息,為彼此帶來更多的樂趣。
■總結
簡單來說,「計量表」不是什麼能夠解決溝通上疑難雜症的萬靈丹,只是個以簡御繁的方法。透過「計量表」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,讓雙方自然會去訂立各種需要用到的通訊協定,並在溝通磨合過程中觸發各種有意義的探討與發現。
如果雙方並未確實溝通磨合,例如施打方就是只想一直打到對方痛得破表,又或者挨打方就是不願意或不好意思做出誠實的反應,這個方法執行起來也就會困難重重。
所以啦,不成功我也不會負責的咬我啊哈哈。
這次的野人獻曝就上映到這裡,謝謝大家收看~
是說...有沒有可能以小被的腦波以及小主裝備的質量加速度作為評量標準?
回覆刪除(我承認我在講垃圾話)
科技上應該不是完全做不到,但我沒有這種設備,最接近的只有腦波貓耳 XD
刪除有的話我也很想試試看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