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我在這個系列的文章裡曾說,一開始不妨把腦內啡的催升程度,視為一種成功指標。
經過這些日子以來的實戰,倒也漸漸發現了一些物極必反的情形,那就是當挨打者對痛的耐受力提升,也就容易導致合適的擊打強度與造成的傷勢增加。
◇前提
開頭的說法有個前提,那就是雙方會將擊打強度,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。
例如說,以當下耐受力而言,有感的強度下限是 20,能承受的強度上限是 60,挨打者能夠有效反饋資訊,施打者摸索出這個上下限之後,也就會在 20-60 的這個範圍內,去打出他想要的效果。而當這些數字上升到例如 40-80 時,也會跟著調整範圍。
在這樣的前提下,挨打方的耐受力上升,自然就會導致實際的擊打強度上升,也就容易讓傷勢累積得更快。
傷勢之中,我個人又更重視皮膚的損傷。
◇皮膚額度
我個人會盡量避免造成破皮。尤其是有一定以上面積(例如直徑 1 公分),傷處隔天仍然未乾,會沾黏衣物的那種破皮。
在我自己的認知中,這樣的破皮不但嚴重破壞餘痛的品質,也會比較妨礙生活,護理上更會增加本來(未破皮時)幾乎不存在的衛生疑慮,可說是有害無益。
但強度高了或次數多了,都會對皮膚造成更多的磨耗。
所以如果對痛的耐受力催升得很快,但又安排了比較充裕的時間打屁股,確實也有可能因此增加破皮的風險。
◇取捨
只是話說回來,耐受力就是愈低愈好嗎?腦內啡不要催比較好嗎?那就大大的未必。
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,能在一場打屁股當中,感受到自己對痛的感受漸漸產生轉變,例如感受同樣的痛當中,有愈來愈多的比例轉變為迷人的酥麻,是非常美妙的體驗。
雖然並不是不想要痛,未必要把所有的痛都轉變為酥麻才甘心,但對我而言,痛而不快確實不太吸引我。能有更多酥麻的痛,往往還是比較讓人能夠好好去品味各式各樣不同的痛。
所以呢,我現在的看法就是,剛練習操作時,確實可以把以腦內啡為首的各種耐痛機制強度,當成成功的指標。但等到對這樣的操作有一定的熟練度與信心之後,可能就不是單純催到愈高愈好了。
又或者我們也可以用「賽翁失馬」故事的精神來看待。如果哪天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催升不順時,倒也可以想起這樣有著讓屁股少點消耗的好處X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