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也拿「喜歡吃什麼東西」這個題目,寫過一篇文章。
不過單純看那篇文章,比較容易把重點放在透過描述,來提供與交談對象的交集。
這次我想把重點稍微挪一下,放到「我」這個主體上。
如果要談到一樣餐點好不好吃,我發現我自己還有許多朋友,似乎都難免受到「評價是否客觀」這個想法掣肘,導致在表達上多出很多顧慮。
例如擔心雖然我吃得很開心,但也許別人吃不慣;又或者相反,別人都說很好吃,也沒有我討厭的食材,但我吃起來就覺得很不怎樣,是不是我怪怪的。
又多吃了幾年飯之後,我覺得我自己對這件事有了初步的結論——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道菜的主觀評價,即使不是唯一重要的事,至少也是第一重要的事。
◇價值
吃飯這件事,固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價值。從補充營養,到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,像是培養感情,交換情報等等。
但如果純以「感受食物帶來的味覺感受」這個觀點來看,那麼重要的就只有「我吃起來覺得好不好吃,多好吃,怎麼樣個好吃」等等的主觀評價。
哪怕全世界都說難吃,只要我覺得好吃,這個餐點對我就是有這樣的價值。
當然了,對別人的評價好奇,隨著這些指引去探索,也可能會有豐盛的發現。但即使這麼做,了解自己的喜好仍然是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。
既然/反正我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喜歡,那不就可以更義無反顧的專注於自己喜不喜歡嗎?
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不喜歡什麼,就可以更進一步的去尋找自己喜歡的口味。不但能夠有效的去增加自己得到滿足的可能,而且這個探索的過程就會充滿發現與驚奇。
相反的,如果吃東西都被「能不能做出客觀評價」的念頭束縛住,連自己喜不喜歡都不敢確定,那麼就算把全世界的美食都吃過一遍,我也不太能想像這樣能有多少樂趣。
◇正題?
好啦也該拉回來講打屁股了。
我認為打屁股這件事,多半比單純的吃飯,更能夠客製化。
從兵器種類、揮打的力道與頻率、姿勢、落點,到雙方對這件事的願景與想法,有著太多太多可以調整的地方。
知道喜歡什麼,不喜歡什麼,就能夠一項一項往更喜歡的方向調整看看。這一來往往就會發現,有些時候一點點的調整,就足以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。而這個一步步發現自己愈來愈能樂在其中的過程,更會帶給人無盡的動力。而且一方快樂,另一方也能跟著快樂。簡直是快樂的利滾利。
相反的,如果試了什麼都只覺得好像都差不多,那再多的可調控選項也是形同虛設,當然也就比較不容易再往更滿足的方向前進。
如果真的就是覺得都差不多,那當然也沒關係。但若是擔心「我這樣會不會很奇怪」,妨礙了自己專注於自己的感受上,那就挺可惜了。當體驗中少了「我」這個主體,這體驗又如何能夠不空洞呢。
就像大多數人吃飯都不是為了當什麼米其林必比登評審員,投入到打屁股當中,也一樣不是為了評論給大家聽。投入在其中的每個人,是否能夠好好去分辨自身的感受,也許就是決定是否能在這個領域裡探索出一片新天地的最關鍵因素。
至少我自己,無論吃飯還是打屁股,自從把這件事想得更透徹,懂得把「我喜歡吃什麼」這件事的重點放在「我」這個環節上之後,而不是別人怎麼想,探索的樂趣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倍。
要說客觀評價,全世界可能有很多人都無法享受打屁股的樂趣,但我可以而且超級享受啊XDD
「我喜歡吃什麼」這個問題,最重要的環節就是「我」這個主體。
所以呢,沒錯,又是個野人獻曝系列X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