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轉述一個書上看來的小故事。
一堂講溝通的課上,一對夫妻帶了兩個小孩來。兩個小孩都很怕生,一直抓著爸爸的腳不放。
講師(也就是該書作者)本來就對小孩很沒輒,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應付。他只好對小孩講些「你好可愛」、「你的衣服好好看」之類的話,但完全沒用。
這位束手無策的講師後來怎麼辦呢?
他無意間看見地上有顆籃球。
他也沒多想,把球輕輕滾到孩子面前。結果五歲的小朋友戰戰兢兢的放開父親,走向球,把球往講師滾回去。
講師微微意外,又把球滾過去,然後球又被小朋友滾了過來。
起初小朋友一把球滾回講師身前,就會立刻躲回父親腳邊。但滾著滾著,小朋友漸漸不再躲回父親身邊,專心滾球。
來來回回幾次,接著換三歲的小朋友也興味盎然地看著講師。於是講師開始把球往三歲小朋友的方向滾過去,結果這位小朋友也接住了球,往講師的方向滾回來。
就這樣,講師把球分別滾向兩個小朋友。玩著玩著,兩個小朋友都變得充滿活力,開始在會場上開心的跑來跑去。
這樣的過程總共只進行了 10~15 分鐘。
這段時間裡,講師不但沒誇獎小朋友說你好棒之類的,甚至一句話都沒說,就只是和他們把球滾來滾去。
他的解釋是,就這麼簡單的一種動作,就將他想和兩個小朋友之間想進行的溝通,全都完成了。
甚至由於不必被太多的言語所迷惑,反而得以形成最根本的溝通。
任何一方都不責怪對方,也不受對方責怪;不去肯定對方,也不受對方肯定。就只是把球滾過去,接住滾回來的球,然後又滾過去。
這一刻,講師有了確信。確信任何人都能透過這樣的溝通,得到安心的感覺。
◇ ◇ ◇ ◇
看到這一段,尤其是想像其中傳接球的情景,似乎和我對打屁股這檔子事的願景有相當大的交集。
儘管我沒有要特意不說話,需要更多資訊時也都會開口問,可能還顯得挺囉唆XD
但我覺得打,承受,品味,消化,給出肢體語言的回饋,這一連串過程,就是在進行這樣的傳接球。傳球,接球,回球。
一次多丟幾顆球(連打)或不好接的球(力道較強或打點刁鑽),也能帶來變化與刺激,可以增添樂趣。但好好傳球,讓對方接得到球,這多半是更根本,更重要的事情。
當雙方都能進入狀況,哪怕單純只是好好丟球,好好接球,好好回球,我都會覺得這樣就夠了,就充分必要了,就是最美好的一刻了。
當然啦,怎樣叫做好好丟球,好好回球,這些想必都是因人而異。大聯盟球員互相傳接球,跟一般親子之間玩傳接球,想必也不會一樣。但只要彼此能夠傳接球順利,大概就很OK了吧。
--
硬要撐在禮拜三發,快換日了所以只能先寫到這,不知道會不會有續集X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