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1日

計量表(二)

上次提到影片中的挨打者能讓觀眾愈具體地想像出計量表怎麼跑,就表示表達能力愈好。但到底我們要有哪些計量表?又要有什麼樣的表現,才算是有著好的計量表呢?

雖說大家都是喜歡打屁股,每個人喜歡的元素卻是五花八門。但相信既然會找打屁股影片來看,對於片中挨打的人「有多痛」這回事,終究還是有所關心。

是的,「有多痛」就是最根本不可或缺的計量表。

至於怎樣才是表現好,我覺得有兩個方向。

一、要有層次

試想,如果一個演員挨打的反應,永遠就是你打一下我叫一聲,而且聲調音量都還大同小異,那麼即使把所有母音都叫完一遍,只怕觀眾聽來仍是索然無味。說得極端一點,這就像是一個只有「亮」跟「不亮」兩階段可以顯示的指示燈,打了就亮,不打就不亮,拜託這還需要指示燈嗎?我光聽聲響也知道有沒有在打。

相反的,如果一個演員在挨打過程中,呼吸從輕而慢到快而重,呼痛聲從小而低到高而大、肢體從不動、微幅緩慢扭動到劇烈掙扎,都有(例如)五個等級、七個等級之類的層次差別,觀眾是不是就比較能想像她在這一次、一波、一整場擊打中,所感受到的刺激有多強?

不可否認的是,反應誇張的演員在這方面的確有優勢。一來誇張的反應容易讓觀眾看得過癮,二來計量表的上限高了,也就比較容易顯得層次多。只是事情當然沒有這麼單純。

無論表現方式是否誇張,一個演員挨打時的計量表層次多,終究是一項技術上的優勢。

二、要有所本

比照上面那一點,假設有個挨打的演員一開始挨空手是這樣叫,換成藤條木拍還是這樣叫,換回空手還是一樣叫,這不免就讓人覺得,啊妳現在是隨便叫一叫敷衍了事就對了。

又或者有時明明看起來打得很重卻沒反應,放輕放慢後卻忽然發瘋似的大叫起來,這也是同樣讓人看得一頭霧水,沒有辦法好好欣賞影片的內容。

但要做到什麼地步才叫做有所本呢?難道演員必須精準感受出剛才那一下的痛是60,表現出59或61都不合格嗎?也不至於這麼苛刻。

所謂要有所本,換個方向來講可能更好懂,那就是「不要讓觀眾覺得太假」。也就是說,演員反應與觀眾所能判斷的擊打強度,這兩者之間不要有太明顯的衝突就好了。

觀眾可以分辨器具的種類、形狀與尺寸,但通常無法精確知道重量。可以知道揮打者所用的姿勢,但不容易確定到底用了幾分力道。即使知道這一下的威力,每個人生理與心理上承受擊打與疼痛的程度也不同,腦內啡分泌的速度與強度也不一樣。

當然如果觀眾經常看同一個施打者、同一把器具、或同一個挨打者的演出,往往就能分辨得更細,但終究有其極限。

只要演員多少忠於自己的感受,讓自己的身體去反應,而不是明明不怎麼痛卻刻意要演得誇張,相信在「有所本」這點上,是沒那麼容易引起觀眾明顯的懷疑。

簡單說,就是不要太離譜就好。但是像那個Veronica Ricci,咳,相信大家都懂的,我就別造太多口業,還是回到正題吧。

如果一個演員對上述兩個要求都做得合格,看這樣的演員挨打,就像是畫面上多了一條疼痛計量表,每一下擊打,我們都可以看到計量表上升到多少,然後在消退到多少的時候又挨了下一次擊打而再上升多少;又或者雖然連續擊打,但力道與打法的變化讓演員時而緊繃,時而放鬆。這種種變化豈不是賞心悅目而且令人充滿期待,平添無數倍的樂趣?

不過計量表的概念其實還可以進一步延伸,這個就同樣留待下次再來聊聊吧。

2 則留言:

  1. 看到很輕還大呼小叫真的很出戲,還有那種一直凹凹凹可是身體手腳都沒有反應的,感覺也很假XD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凹凹凹XDDD
      聽起來是歐美的片啊(<---搞錯重點

      刪除
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