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我去參加了一場「SP 拍賣會」活動,覺得見證了一些挺有趣的機制,就把想到的想法記錄一下吧。
先強調一下,我對該場活動的關注焦點可能會和大多數參加者不太一樣,主要是想聊聊拍賣會和我經常參加的各種現行常規性質 SP 活動(以下簡稱常規活動)之間的比較。
◇限縮
與常規活動相比,該場拍賣會從報名階段,就更明確的要求參加者從「施打者(被拍賣品)」與「挨打者(競標者)」兩者之間擇一。
這可以說是在報名的階段,就高度聚焦在打屁股這件事上,而且將參加者需要考慮的選擇極簡化。例如說,競標者就只需要「我想不想被台上現在拍賣的這個人打屁股」以及「現在這個數目之下我要不要繼續出價競標」。
選擇多了,有時候並非每個人都能充分掌握,超量了反而容易被這些未定的可能性撕扯。那麼乾脆只專注在最簡單的一兩個環節上,也可能反而可以做出更讓自己滿意的決定。
◇選擇
話說回來,參加SP活動,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,我說什麼也不下場玩」或「無論是誰我都百分百樂意一起玩」這類極端情形大概還是少數,人多半還是希望自己有一定的選擇。
那麼這場拍賣會是否提供了足夠的選擇呢?我個人認為足夠。
首先是否報名就是個最根本而有效的選擇。活動主題與拍賣規則早已明示在報名表,願意接受再來參加,這個環節就是一個選擇。
再者,競標者只要不是在忙(XD),隨時都能夠選擇要不要去競標當下正在拍賣的施打者。
那麼被拍賣的施打者呢?在拍賣階段會由拍賣官幫忙唸出商品介紹,在這個階段就可以明說自己樂意交流的對象,願意提供的交流內容等等。雖然沒有直接的選擇自由,但仍有著決定自己願意被什麼樣的族群選擇的自由。
◇主動
一位我很服的心理諮商師曾說:「主動治百病」。
這裡說的主動當然不是指 spanker 或 所謂 S/dom 等各種執行者角色,就是字面意思的主動。
以這場拍賣會來說,就是從規則機制上,讓所有人主動起來。不止是主動行動,更包括行動之好前的主動做好準備。
拍賣品上台前,自然會做好心理準備,想清楚自己願意和什麼樣的對象,進行什麼樣的互動。等實際站到台上,就等於是在對台下的競標者們發出邀約。
而舉牌競標者也如前所述,會想好自己願不願意被當下正在拍賣的人打屁股,想好願意被打幾下。如果願意,也就必須主動舉牌出價競標。
當雙方都是主動參與協商,而非有一方要去撬開另一方的意願,「成交」自然也就順暢得多。
如果不願意呢?那麼別上台或別舉牌就好了,別報名當然也可以XD
◇展望
用個老套的比喻,這場拍賣會可能就更像是火車。拍賣品只需要決定路線跟總里程長度,競標者只需要決定自己要搭哪條線以及要搭多遠。協商方式已經鋪好了軌道,更省心思。
現行常規活動則更像是自己開車騎車,有更多事情可以自己決定,也必須自己決定。
我覺得能有這樣頗不相同的進行方式來比較,是非常有意義的。不僅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自己更喜歡每種制度下的什麼部分,而且也更能摸清楚自己在各種制度下可以施力的重點環節與方向。
也期許每一位喜歡這檔子事的同好,都越來越能讓自己收穫滿滿X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