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9日

拒絕與體面

之前聊過關於拒絕的一些心理建設,但實際要拒絕人時,可能還是得跨過一些心理門檻。
例如擔心弄僵場面,大概就是很常見的擔憂之一。

那今天就來談談聚會上的拒絕吧。

擔心弄僵場面,或許也可以理解為「我怕我表達出我真實的意願是不選擇你,會讓你不體面,讓你受不了。」

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傾向於說出一個對方也難以反駁的「正當理由」來代替我們的真實意願。例如說「那天要工作」、「要陪家人」,在活動上則可能是「我的伴侶不答應」、「已經跟別人約好」等等。

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,這是將對方的情緒以及體面與否,當成了自己的課題。

如果能夠做好課題分離是最好,也就是把自己的課題歸給自己,對方的課題歸給對方,我認為會讓事情變得好處理很多。但沒關係,今天我們就先不強調這個,看看能不能換個角度來處理。

◇體面

如果實在不想這麼赤裸裸的亮出真實意願,那麼設法讓彼此都體面,大概也是挺普遍的做法。

常見的說法可能類似:「我現在不想」、「今天狀況不太好」之類的。雖然也是當下不接受邀約,但並未徹底否定跟對方這個人交流的意願。

不過這種緩兵之計就像一種兩面刃,雖然可能緩解燃眉之急,卻很容易增加後患。假設一直用緩兵之計,最後實在受不了才說出真實意願,那就有點像是去餐廳訂位但一直說延後,拖到最後才說其實去不了,這樣場面很可能會弄得比一開始就直說還要僵。

◇尊重

如果我遇到這樣的情形,我想我最完整的想法可能是這樣。

「我現在還沒有辦法決定要把多少時間和各種額度投注在你身上,所以請你不要邀我,也請你不用等我,儘管去找你想交流的對象交流。如果我想好了要找你,我會主動去邀你。」

這個說法的重點有

1.減少無謂的否定

這個說法裡,並不直接否定對方的價值或吸引力,轉而把課題拉回自己身上,說明是自己並未準備好要和對方有更進一步的交流。而對方的價值,也不取決於我如何選擇。

2.給出明確的信號協定

表明「如果我有意願,我會去找你」,也是明確彼此的通訊協定,讓對方知道「如果我想找你,你不會錯過」,也讓對方更有機會擺脫「得一再主動邀約才行」的焦慮,心態也比較容易穩定下來。

3.尊重對方原本可以發展的可能性

延續餐廳訂位的比喻來講,如果知道自己去不了或沒打算去,那就讓這個位子空出來,以免為了等我而白白損失。不讓對方虛擲時間與心力,也是對對方的尊重。

我認為像這樣的說法,可以讓拒絕不是單純的截斷交流,而是讓交流往有緣份的方向轉起來。同時也是表明我充分尊重對方的價值、時間與心力,也尊重自己和對方的主體性。就結果而言,可能可以讓彼此都更體面,而且體面得更長久一些w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