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6日

關於連續四次被拒絕是什麼感受

事情是這樣的。有天我想約個人一起參加活動,連續問了四個朋友,結果她們都立刻回答我沒空,又或者是沒有這樣安排的打算。

至於說當下我有什麼樣的感受嘛。

◇慶幸

我當下的第一個感受是,這樣真好。

感受到我和這群朋友們之間,可以這麼沒有負擔的提出邀約、答應或拒絕。

既然提出邀約,當然樂於見到成行。但我想,我現在似乎已經能夠在體感上,樂於接受拒絕了。

我若一被拒絕就會難過,那多半會增加受邀者拒絕的難度。受邀者越感受到我只歡迎受邀者答應,就越容易形成一種壓力。

也許這會提高受邀者答應當次邀約的機率,但這種壓力越強,和受邀者真實意願牴觸的機率與強度也就會越高。久而久之,光是接到我的邀請,多半就足以令人產生一種有意識無意識的抗拒。

反之,若能盡量不製造這類壓力,也就能降低這樣的疑慮,讓對方比較容易做出符合真實意願的選擇。

就像最近我常說的,當我知道對方能夠拒絕我,那麼有朝一日對方答應我時,我也就更可以相信那是對方的真實意願,真的想跟我交流,而不止是基於難以拒絕,勉為其難。

享受過真實意願的交會,帶來多少豐盛與充實,我也就更沒有動力去強求了(樂)。

◇規律

之前先後寫過幾篇關於拒絕的文章,當時我可能還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「自身的期望落空了」。所以即使理智上知道可以不這麼看待這件事,但多半尚未達到「樂於」被拒絕的程度。 

那麼我的心態是如何轉變到現在這樣呢?我自己想到的原因是在於,看見更完整的規律。

例如我理解過前兩篇文章當中所提的觀念,知道拒絕也可能是對方為我們做出了更合適的決定,知道拒絕也可能是避免了會帶來尷尬與糾結的相處。

 這樣一來,「自身的期望落空」所佔據的心思比例也就會被稀釋,讓我更能好好去看見拒絕的發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,甚至開展了什麼不一樣的可能性。

例如說,現在我就很能感受到,收到拒絕完全是一種前進,讓我知道這次我和這個人沒有緣份,那就去找下一個就好。光是能這樣連問四個,可能就已經是一種成功體驗?X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儘可能的不要使用匿名模式留言,我們不太喜歡這樣...